背景:
閱讀新聞

汝瓷之美:雨過天青 幽微清靜

[日期:2017-06-14] 來源:www.itah.cn  作者:(李志軍 文圖) [字體: ]

       核心提示:汝瓷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巔峰之作,更是民族審美精神的最好詮釋。它們在八百年的時間里,鉛華褪盡,和光同塵。


一 汝瓷的美

      在中國文化里面,每一件器物,都不是簡單的物品。首先是道,然后是器,最后才是用。
      瓷,是金、木、水、土、火的奇妙交匯,所有這些因素,唯有在心靈上,才能得到升華,達到入微入神的唯美意境。不同的瓷器,有不同的精神內涵。
      同樣是青花瓷,元青花的圖案以卷草紋、纏枝花卉紋為主,因為元人是游牧民族,水草是他們的生命的來源。他們的眼中,是遼闊的大地、無際的蒼穹,其器型飽滿,磅礴,渾圓。明青花的圖案,則是文人的情調,梅、蘭、竹、菊,漁、樵、耕、讀,山中宰相,林下高士等等。

      汝瓷既不以炫色取勝,也不借助圖案說話。
      汝瓷,它一動不動,與你進行心與心的交流。它一默如雷,令你的心情開始顫抖,震蕩不已。
      汝瓷的哲學意蘊更為深邃、本真,是禪、儒、道的合一。

二 歷史上的汝州

      汝州的位置很獨特。地處中原西南一隅,伏牛山、嵩箕山兩條山脈南北相抱;西北天門有闕,與西安、洛陽兩大帝都相交;東南地戶敞開,與江淮、江漢兩大平原相連接。

      汝州既居于文明的中心,又非四戰之地;既是世外桃源,又與外交通無阻;既適合高士隱修,又能不失時機,把所體悟的之“道”奉獻出來。
      在遠古,汝州有兩位隱士,一位是黃帝的老師廣成子,一位是堯、舜的老師許由,對華夏文明的誕生和成熟有著偉大的貢獻。
      東漢、西晉、北魏、唐,洛陽是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汝州則是朝廷的后花園。
      東漢,佛教還沒有流行,就有僧人在汝州風穴寺弘法。

北魏時期,南朝梁武帝的國師寶志和尚,從建康經安徽天柱山,一路到洛陽行化。在汝州停留,講《法華經》。今法行寺,原名“法華寺”,即是為紀念寶志和尚而建。寺內有寶志和尚的衣冠冢,唐代建有法行寺塔。
      唐開元年間,天臺宗的貞禪師在洛陽弘法,因都市喧囂,來到汝州風穴寺靜坐參禪。圓寂后,被唐玄宗封為“天臺七祖”。
       五代十國,天下大亂,汝州安定。臨濟宗第三代的兩位高僧同時來到汝州,一位是南院(南禪寺)慧顒禪師,一位是西院(西禪寺)思明禪師。南院慧顒的弟子延沼開悟后,在風穴寺弘法,將命懸一線的禪法發揚光大。一時,汝州成為天下僧人心目中的圣地?!讹L穴志略》云:“至南院以下,皆佛祖正傳,燈燈相續。彪炳史錄者,雖曰不盡出于風穴,然源流相承,肩比踵接,汝海宗風,一時獨盛。固亦法運中云龍風虎之會也歟!”

三 北宋的汝州與宮廷

      到了北宋,中國的政治中心在汴京與洛陽之間。汝州為直隸州,與東、西兩京成鼎足之勢。政治斗爭中失意的元老如文彥博、司馬光、富弼等人多居住洛陽養老。汝州則是朝中大臣的貶謫之地,即將起用的大臣臨時落腳之地,也是政壇新秀的培養之地。名臣碩儒、才子文豪,如呂端、楊億、富弼、王素、王隨、歐陽修、程顥、程頤、范純仁、章惇、張商英、蘇軾、蘇轍、黃庭堅、張耒、蔣之奇等等,都在汝州任職、訪友。
      這些文化精英,來到汝州,無論是貶謫還是升遷,是投親還是游玩,都有一個相同的愛好,就是尋訪高僧,參禪問道。
      宰相王隨(約975—1033),拜謁風穴延沼的弟子首山省念禪師,得言外之旨。臨終前手書一偈曰:“畫堂燈已滅,彈指向誰說。去住本尋常,春風掃殘云。”
      翰林楊億,真宗年間任汝州知州,拜訪延沼的徒孫廣慧元璉禪師。楊億自負才高,見面就說:“布鼓當軒擊,誰是知音者?”三言兩語,楊億不知如何回答了,唯唯諾諾。元璉一笑:“草賊大敗。”
      兩人談到深夜,楊億說:“我曾問云巖寺的諒禪師:‘兩個大蟲相咬時如何?’諒禪師說:‘一合相。’我覺得不恰切,不知如何回答。”元璉做了個拽鼻子的手勢,說:“這畜生,還要繼續蹦跳!”
      楊億一下子恍然大悟,作偈子云:八角磨盤空里走,金毛獅子變作狗。擬欲將身北斗藏,應須合掌南辰后。楊億常游風穴寺,有《聽珍珠泉》詩一首:何須十斛買明珠,滴瀝泉聲迥不殊。蠙腹從來歸大壑,驪龍頜下發清癯。瀟疎滴滴侵詩思,歷落聲聲空古寺。夜夢不成驚雪噴,起喚蒼頭風掃字。君不見,胸中泄出銀河萬丈高,收拾明珠獻圣朝。
      理學家程顥、程頤兄弟都在汝州游學、講學。史料中說:“程正叔晚閱內典,遇元璉而始明此學。”就是說,程頤拜見汝州高僧廣慧元璉后,學問大進。
      范仲淹之子范純仁,賦詩贊頌汝州的溫泉,禪意盎然:山前陰火煮靈源,昔日曾臨萬乘尊。歷盡興亡皆如此,不隨世俗變寒溫。風穴寺子孫遍布大江南北,對文人士大夫的影響非常巨大。范仲淹、歐陽修、周敦頤、駙馬李遵勖、王安石、蘇軾、蘇轍、程顥、程頤、張商英、王韶、黃庭堅等都是開悟的居士、風穴寺一脈的俗家弟子。
      有兩位汝州高僧被迎請到了皇宮,尊為國師。
      真禪師是最早追隨延沼的弟子之一,在風穴寺管理菜園,得道后住汝州城區的廣慧寺。仁宗皇帝將他請到皇宮閱藏,賜紫并賜法號“廣慧真”。
      一天夜里,仁宗夢見景德寺門口,有一龍蟠地,驚覺。內侍臣趕去查看,見一位禪師正在呼呼大睡。一問,原來是廣慧元璉禪師的弟子道隆。內侍歸奏皇帝:“此吉徵也。”
      次日,召道隆至便殿,問宗旨,龍顏大悅,留在宮中,談經論道,偈句酬唱,禮遇特厚,賜號“應制明悟禪師”。道隆屢屢乞歸山林,仁宗不允,于曹門外建精舍,賜號“華嚴禪院”。
      這些高僧、大臣,把風穴禪法帶到了宮廷,對北宋朝野上下的精神世界有極大的影響。
      同時,他們也將皇家的氣象、高雅的文風帶到了汝州,大大提升了汝州人的文化品位和審美眼光。汝州知州王寀乃襄敏公王韶之子,將朝中二品大員以上家庭才會擁有的閣帖重新編輯,刻在汝州,成為汝州子弟乃至天下士子讀書習字、明經知義的范本。史料記載,拓帖的人絡繹不絕,年拓萬份,讓汝州的官員苦不堪言。就是說,刻《汝帖》的石頭一刻鐘也沒閑過,不到二十年,石頭就被打裂了。

四 汝瓷,為什么那么美
     
      很多陶瓷的研究者查閱史料,卻沒有發現汝州像景德鎮官窯那樣,有朝廷派來的陶瓷監造官員。
      汝瓷的誕生,是基于其豐厚的文化土壤。
      禪僧的寧靜心靈,與官員士大夫憂國愛民的儒家情懷,文人墨客高雅的審美眼光,賦予了汝瓷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。
      純凈,與禪者高潔的心靈相通。
      綠色,象征著儒家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學。
      生機勃勃,又干干凈凈。汝瓷的釉色,天青、豆綠、月白等等,都是在這兩極之間游動,加上神秘莫測的開片,形成了汝瓷幽靜深邃的風韻。
      人們常說汝瓷反映了幽玄的道家思想。
      這樣的審美判斷,雖說簡單化了一點,從視覺印象上來說,倒也準確。
      道家講性命雙修。性者,人的干凈的天性;命者,生命。廣成子說:“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;至道之極,昏昏默默。無視無聽,抱神以靜,形將自正,必靜必清。”這正是汝瓷所表達出的意境。廣成子又說:“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,至彼至陽之原也;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,至彼至陰之原也。”“至陽”與“至陰”之原,正契合了儒家生命哲學與禪宗心靈哲學的兩極。
      哲宗時代,汝瓷就極受文人與禪者歡迎?;酆槎U師喜歡斗茶,《無學點茶乞詩》:“盞深扣之看浮乳,點茶三昧須饒汝。”饒即饒州,指景德鎮瓷,汝即汝州,指汝瓷。蘇軾、蘇轍、黃庭堅、張商英等都是慧洪的好朋友,又都是飲茶斗茶的高手。
      王寀是大儒,也“唯好延道流”。當時,宋徽宗正尊崇道教,寵愛道士林靈素。林靈素本是蘇東坡的書僮,棄儒修道。
      林靈素敬慕王寀的道行,王寀卻恥其為人?!端问贰份d,林靈素“自度技不如,愿與之游,拒弗許”?!稉]塵后錄》稱:“輔道(王寀)嘗對別客謂靈素太誕妄。”后王寀遭林靈素陷害致死。
      在王寀任汝州知州期間,正是汝官窯的鼎盛時期。他說:“來汝逾年,吏民習其疏拙,不堪委以事。”他的為官之道,正是道家的“無為而治”。
      正是因為有了禪宗、理學、道家的文化滋養,使汝瓷從青瓷中脫穎而出。
      與其“長兄”耀州瓷相比,它不再是質樸沉郁的青綠色,而發出了圣潔的靈光。
      與其“孿生兄弟”鈞瓷相比,由汝鈞不分,走向了不同的道路。一個五顏六色,熱鬧,艷麗;一個單純,沉靜,高雅。

    作者簡介:李志軍:武漢大學哲學博士、汝州市政協委員、佛學博士、書法家、藝術評論家。

收藏 推薦 打印 | 錄入:admin | 閱讀:
相關新聞       汝州與宮廷  禪學  問道 
本文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尊重網上道德,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
  •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
微信掃碼

咨詢電話

0375-6977711

最新系列国产专区l亚洲国产_动漫精品网站动漫精品_滚床单哔哩哔哩_乡村寡妇婬乱A毛片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