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窯位居宋代五大名窯(汝、鈞、官、哥、定)之首,堪稱瓷魁,傳世品極為稀少,根據公布的有關資料粗略統計,汝窯宮廷用品流傳至今者不足百件,分別藏于北京、上海、臺北及美、英、日等國一些著名的大型博物館內及少數收藏家手中。
汝窯胎質的特點是胎骨較薄,胎質細膩堅致,色多灰而帶黃,俗稱“香灰色”,另有灰白、淺褐兩種。胎骨中含有微量銅元素,釉中摻有瑪瑙,據科學測試,釉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達58%,在釉中摻入瑪瑙:一是為了顯示皇家地位的高貴,表明燒造宮廷用瓷是不惜工本的;二是瑪瑙在釉中形成的結晶體能出現特殊色澤,并能突出卓絕精堪的技藝。釉的基本色調是天青色,青中閃藍或稍深些,但差異不大。釉色藍中泛綠,清幽深邃,經科學測試,天青色釉是由高硅、低錳及微量的氧化鐵配方來顯色的。釉面有棕眼,大都極腴潤,有的釉面較為均勻,有的釉面有厚有薄,厚處如凝成蠟淚痕跡,薄處可見淡紅似羊肝色。釉質甚硬,有所謂極細的“魚子紋”開片,也有較疏朗的和無紋片的。器物絕大多數有開片,這種開片行家稱為“蟹爪紋”。這種開片從明清兩代直至現代,不知仿造出了多少件的“汝瓷”,宋汝瓷上的開片始終都無法仿制成功。無開片的極為稀罕,據已公布的傳世品中,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橢圓形水仙盆沒有開片。明初曹昭在《格古要論》中說:“有蟹爪紋者真,無紋者尤好”。釉面平淡自然,“類玉”尚青。釉層中呈現出的天青色調如絲綢一樣柔美。在色學上“天青”介于綠和藍之間,綠色是一種恬靜的溫和色調,藍色則是一種安詳的冷清色調。因此“天青”既有藍色的冷清,又有綠色的溫暖。這一寒暖適中的和諧色調,給人以素雅清逸的色感。釉層中的“蟹爪紋”,形成了一種自然巧妙的裝飾。這種色調和片紋體現了宋人所追求自然美的理想境界,迎合了當時統治者的審美情趣。
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,是汝窯處于歷史上最巔峰的階段。趙佶是一位崇奉道教的封建帝王,他自稱是“教主道君皇帝”。道學崇尚自然、含蓄、質樸的審美觀。所以,青色是道教崇尚的色調。宗信道教的人對青色特別偏愛,而汝窯為典范的宮廷御用瓷器,其天青色平淡、含蓄,于樸素中隱露出靜穆典雅的意蘊,正符合宋代上層社會及宋徽宗所追求的審美趨向。在當時宋徽宗完全可以按自己的主意,命令宮廷窯坊燒制。汝瓷作為宮廷御用品,從器物造型到釉色等方方面面,沒有他點頭,誰也不敢隨便去燒造。宋徽宗是一位具有高深文化修養的皇帝,又是天才的藝術家,可想而知,在這期間燒制出的宮廷汝瓷用品,必然是精絕的藝術品。
汝窯的造型有盤、碗、瓶、洗、盞托、水仙盆、奩等日常生活用品。其中主要有仿古銅器如鼎、壺、觚、琮等,多用作陳設品,仿古器型主要是仿商周青銅器。汝窯窯址在未發現之前,人們都認為汝窯的器物造型均為小件器,高不超過30厘米,口徑一般在10—16厘米之間。根據汝窯遺址發掘出的殘片和一些完整器具來看,大多為小件器,也有高超過30厘米的,口徑達到或超過20厘米的,但無發現特大型的器物。
汝窯的制作工藝以支釘燒制為主,底有支釘痕跡,小如芝麻狀,一般為3—5枚,也有多達6枚的,支釘斷裂處可見到香灰色。較大的器物燒制均用墊圈或墊餅,燒制出的如碗、盤等圈足較寬大,足端無釉露胎,足內有釉,用支釘燒制的均為滿釉。
汝窯器物大多為素面,有的器物以弦紋、刻花、劃花,甚至用堆塑為裝飾手段。
汝窯器物底款有刻“奉華”和“蔡”字的兩種,銘文是宮廷御作工匠后刻的,當為宋時所刻,均與宋宮廷和皇室相關,如“奉華堂”為南宋高宗德壽宮的配殿,即指此器為“奉華堂”專用之器??逃小安獭弊帚懳氖俏镏鞯男帐?,“蔡”當是蔡京父子的專用器。宋徽宗在位時,蔡京是宰相,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,其兒子是宋徽宗的駙馬,宋徽宗曾七次至及府第,賜予無數珍寶,其中不可能沒有珍貴的汝窯器。在當時只有蔡京父子才能獲此殊榮。
汝窯在北宋晚期,為宮廷燒制非常精美的御用青瓷器,說明在當時青瓷中鐵的還原燒成是最成熟的??傊?,宋代汝窯宮廷御用瓷是中國最杰出的瓷藝代表,它為中華民族陶瓷美學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,將瓷器的造型、胎、釉、色和諧的集于一體,達到了科學技術和工藝美術密切結合的歷史高峰,永遠給中國和世界人民留下了無窮無盡的享受。